渴望愛的人,該如何跳脫「關係中的不安全感」?建立情緒界限,不用為他人的不高興負責
小文搬離家,當回家探視媽媽,媽媽說:「養兒育女有什麼用,對他們再好,都還是會丟下你。」有時媽媽什麼都不說,只看著空蕩蕩的房子,長長嘆口氣。
因為安全感的匱乏,我們容易用具有破壞性的表達方式,例如希冀對方迅速回電、每打必接或行蹤透明,但這些卻容易讓對方感受到緊黏的窒息、猜疑與操控。當對方離去,我們又落入「這世界,果然是沒人愛我」的人生腳本。
如果一個人沒有安全感,那麼,他越被愛,就越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,但卻又不斷渴盼愛。而這,是世界上最悲傷的事。一起看看《關係黑洞》教我們如何突破「關係中的不安全感」。
練習「信任自己」,不要怕犯錯
當我們在成長的過程,時常被否定、被挑剔時,我們很難對自己產生信心,甚至會過度「完美主義」,害怕犯錯,覺得「犯錯的自己,是糟糕的」;因此,我們可能會在許多的抉擇上,猶豫不決、難以做決定,也難以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。
請練習「信任你自己」
那些否定的聲音,是過往父母給予你的;是你不喜歡,卻又根深柢固、「內化」的聲音。既然這些聲音不是你的,你也不喜歡,請你將這些聲音「還給你的父母」。
練習問問自己:「我真的不能犯錯嗎?犯錯或失敗,又會怎樣?」
或許你會發現:那些內心的恐懼與害怕,其實是無形而模糊的;真的犯錯或失敗了,你必然會在其中學到經驗,而,經驗能成為下次挑戰的墊腳石。當你能夠「成為自己的夥伴」,對自己有這樣的信心時;你將會不這麼害怕「做決定」:因為你知道,這個決定,是你可以負責的;就算失敗了,你也會學到一些經驗,成為你日後成功的資源。
而你,也才能不再被那些「模糊的恐懼」與「習慣性的否定語言」綑綁,開始做出你自己的人生選擇。這正是我們「長大成人」的證明。
建立情緒界限
面對父母的情緒時,或許你總是充滿罪惡感,或是很容易被他們的情緒所影響。請記得提醒自己:「他的情緒,是他的責任,不是我的。」這樣的思考,並非冷血無情;而是,當對方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時,你才有能力與力氣,試著去理解對方的感受。如同前面提到小文的離家,媽媽因為很在乎小文,因此會覺得落寞而難過,有時可能也會因而埋怨小文兩句。如果小文一直抱著罪惡感,覺得媽媽這樣「都是因為自己」,那麼小文就會很容易感覺到煩躁、焦慮。
這時,請試著告訴自己:「我的離家,媽媽的確因為這件事情而落寞,但這個情緒調適的責任,是在媽媽,而不是我要負責的。」
這並不代表我們自私的不管他人的情緒;而是,面對同一件事情,每一個人產生的因應情緒都是不同的。自我需要去負責自己產生情緒的因應與調適策略,而這並非他人能夠承擔的責任。但是,當這是我們的「重要他人」時,我們願意去接納、理解他們的情緒。
如果小文能夠放下自己對媽媽情緒的責任,或許小文就有力氣、能試著瞭解:「我對媽媽是很重要的,所以我的離家,當然會讓媽媽覺得失望。這的確是媽媽需要調適的感受,所以這不是我的錯;但是,我可以多瞭解媽媽一點,也試著表達讓她知道,她並沒有失去我。」
當我們抱著罪惡感或責任感,是很難做到這種「真正情感的理解與表達」。因為光面對我們內心罪惡感,甚至羞愧感的啃噬,我們就已經左支右絀、不知所措了;因此,我們只能用煩躁、生氣等方式來「保護」自己,不讓自己感覺更糟,覺得自己不好。
如此,我們怎麼還能有力氣去理解別人,甚至有勇氣,將自己最珍貴,卻也最脆弱的情緒表達出來呢?這正是關係中最重要,也最美好的部分,只是,它時常藏在我們的防衛之後,沒有被我們最重要的人知道。這真的非常可惜。
試著將情緒責任還給對方,練習純粹的理解對方,表達自己;這並不容易,但卻是身為一個人,所能擁有的最美好時刻之一。也是,身為人,在關係中,才能擁有的幸福。